程展緯作品 |
關於王羲之的故事,我最喜歡的偏是最不可信的那個,叫做「人各有體」。故事說王羲之崇拜張芝,日夜臨暮,常常手比指劃,都在想張芝的字。一晚太太郗夫人側身往另一邊睡著了,他繼續憑空練字,不為意就寫到她的背上,太太轉身說:「人各有體」。說的本是身體,但一語雙關,羲之頓悟,這才創出自己的書體。按常理,王太太說的更可能是「唔好搞我後面」,「人各有體」這對白太生硬,但故事的趣味在於給弄醒的不止夫人,還有沉醉於張芝夢的王羲之。
繞了一圈,只因最近有句話常在腦中浮現:年青人有很多種。有人走得前,有人走得後,認識幾位,雖已在別處默默支持,卻總覺得沒符合期望,辜負了誰而自責起來。上回文章刊出後翌日,收到多年沒見的舊生A傳來的電郵。她以前在學校算不上出眾,一直靜靜讀書,印象中我偶爾還暗自嫌她太著重考試,希望她把眼界放遠些。像她這類學生,總使我想起一次和同事的對話。
我和這同事都教過舊生B,那次我說覺得B總是拿著試卷,出來逐題斤斤計較地「搲分數」,有點沒趣。同事冷冷反問:「你讀書係咪好好彩㗎?」她很明白B為何這樣,因她自己正是這樣長大,為了前路,每一分都重要,每個機會都要抓緊,只因生活裡可倚傍的東西實在太少。一言驚醒夢中人,性格可以是許多偶然條件的結果,像家境、父母、運氣,別說溫柔地體察,往往全沒為意已下判斷,傷了人也不知道,那刻真像當頭棒喝。
看舊生A的電郵發現,她已改變不少,說因政見和父母相反,只能做鍵盤戰士,不斷看直播,為在場的朋友擔心:「我只想為香港出一分力,也自私點想自己行多一步,六一二偷偷請假去發夢,但必須早過爸爸收工前回家,所以沒有一起經歷到尾,然後又因為好似甚麼也做不到,覺得自己很無用,雖然中間一有時間就會到煲底靜坐,不過都係覺得自己好廢。」不單評斷他人時不夠體貼,看待自己更是如此,一不小心就拿了不適合的尺來量度。
然後A說起父母,以及她在家中的努力:「為了令佢地不小心看到面書的真新聞,我便無限地re-post,硬不行,唯有軟,看到便看,吸收到幾多就幾多,我想佢地知道真相,當為青年人還一個清白也好。」我回覆:「各人有自己的處境,不說你也不信,六一二那天,父親是打來跟我說,如果姑媽(她凑大我)打畀我要說我沒出去。現在似乎較多提及年青人勇敢向前的一面,當然好,不過許多比較無力、比較dark、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的感覺可能無處安放,但這也是普遍且重要的情感吧,而事情一冷卻,可能又會有另一輪失落。」結果跟她繼續電郵來往,剛剛才提起友人這巧妙的策略:不久前他給父母訂Netflix,好奇問,他們喜歡看歐美劇?他答,不,只是他們退休了時間多,又希望他們上少點面書、看少點假新聞,正如小時他們不想你終日打機,就特意給你買滑板,現在是時候調轉。
最後想記下一個無關的夢,算是在這段日子裡美妙的時刻:金鐘月台上,都站著趕乘尾班車回家的人。車還有三分鐘才來,突然傳來女人的叫喊,提醒人「戴返口罩」,然後另一邊又有叫聲,人頭往那邊望過去,不知是什麼,「生日!」誰人帶頭唱了第一句Happy Birthday,月台上都戴著口罩的黑衣人,就一起為那位遠得看不見的朋友唱起歌來,到尾二一句 “Happy Birthday to...”頓一頓,跳過了,把歌唱完,又睡過去。
《蘋果日報》專欄「無腔曲」2019年7月6日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