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November 24, 2013

莊重的小說——重讀《紅格子酒舖》


三聯書店最近舉辦了一系列關於本土意識的講座,上月是第四講,由雷競璇先生講一九七一年的保釣運動。他從當時的社會氣氛,例如輿論在六七暴動後對社會運動之猜忌,談到年青人其時之思想狀況、保釣運動的歷程等,配以照片和文獻,娓娓道來。重要的是,雷先生那時正讀大學,積極參與社運,由他來講,自多親身觀察與記憶,說來特別動聽。例如他從一幀黑白照中,認出了一位女同學,憶述她當年在七七維園大集會那天,如何為了避開警察的監視,把長布束在腰間當作裙子,到走進了維園才脫下,在上面寫大字,變成橫額。

聽時覺得,這長布的捲起與拉開,本身就是個跟回憶有關的意像,連帶也想起了辛其氏的《紅格子酒舖》,尤其是在七七集會被捕的葉萍。那晚回家,就開始重讀這小說。故事分十章,以葉萍、立梅、醒亞、但英這四個女子為重心,旁及她們身邊的人。時空來回穿插,從六十年代的文社和中文運動,寫到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,八九民運,臨近九七政權易手等,前後跨越近三十年。

辛其氏不時是先預告各人的際遇,再回頭訴說她們沿路走來的曲折。她們聚腳之「紅格子酒舖」,便見證了不少悲歡離合,小說寫來樸實有情志,頗符辛其氏在〈再版後記〉的這段話:「寫作對我來說,純粹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心靈活動,有時寫得多,有時寫得少,慢是一定的,一張四百字原稿紙可以反反覆覆塗塗抹抹一星期。我志氣低,才情薄,近世眼花繚亂的各式文學理論更加望而生畏,唯一可取的是,下筆倒還莊重。」
  
初讀時覺得這「莊重」二字特別深刻,重讀小說,便不斷想這莊重所指為何。除了文風之乾淨,那似乎還關乎作者對書中人物和歷史之關懷;抽身品鑒各人生命之特質,也透現出她們身處時代的色彩。譬如書的前半部,便多寫返工廠、辦文社、讀周報、買橙色拳頭衫、投稿、寫信這些日常生活,由是重組當時的社會肌理。各人的得志與挫敗,去就聚散,都映襯在重重底色之上,有時火紅鮮艷,有時灰暗鬱悶,連接起來,便成一匹歷史長布。

舉一九七一年七七維園大集會為例,小說便寫出了投入社會運動之細微複雜處,並非支持和背棄這對立所能歸納,而能同情各人的掙扎。都是人來的,有不同身世,有七情六慾,何況還會互相影響。四人之中,當天醒亞和葉萍到場,立梅和但英沒去。第四章〈糖街上的驚弓小鳥〉說,集會原定在當晚七時開始,但下午的氣氛已很緊張:警方當天藉傳媒預示將有拘捕行動,並勸籲家長管束子女,由五時起不要在維園及銅鑼灣一帶流連。 

平日家教甚嚴、行事規矩的醒亞之所以出現,既因擔心男友和記掛葉萍,辛其氏寫道,「還有一種她自己也覺得陌生的潛藏心底的蠢動,那裏面有叛逆與好奇的成分」。結果不太關心政治的醒亞,便在這劍拔弩張的一天現身維園。葉萍最終被捕時,慶幸醒亞沒被抓下,也想到沒到場的兩位朋友,寫來言簡意賅:「立梅與但英,此刻也許正為她操心,也許已上牀就寢,但在那樣一個嚴峻的時刻裏,她與她們並沒有相同的承擔,這在她們交叠的生命裏,無疑是一個無可彌補的遺憾。」

立梅和但英為何沒去呢?第四章〈糖街上的驚弓小鳥〉說得不多,到第六章〈我們到維園去〉,才提到七七當日,但英跟葉萍說的一番話。她不去了:「依立梅的性情,她大抵也不會去,直面強權並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考驗,希望你能夠諒解」。有意思的是,此章中段雖從葉萍的視角,補寫七七集會場面之慌亂,但首尾卻以立梅為重心,回溯她跟維園的關係,寫她童年時如何到園中玩樂,以及跟爸爸在維園逛花市的經歷,都一片和樂。可以說得義憤的「我們到維園去」,落在立梅身上,卻是爸爸對女兒說的溫柔話。同一地方,同一句話,乃有更立體更廣闊的意義。
  
事過境遷,幾十年後,書中四主角都嘗過不少人生的苦頭,取向各有不同,「紅格子酒舖」亦早已結業。第七章〈來自遠方的躁動〉寫到八九民運期間,但英走進了政治風暴的核心,在北京採訪;葉萍已為人母,生活安穩而略見消沉,天天在收音機聽但英的報道,輾轉再度走上街頭:「葉萍終在一九八九年五月一個雨天的早晨,堅定地派出自一九七一年以來的第一張傳單,她對一位看着稠密的雨水發愁的母親輕聲說:『請支持中國民主運動。』」葉萍的女兒不如她少年時富激情,關心國家大事;她則以母親身份,在風雨聲中默默感染其他母親。

許迪鏘先生在辛其氏的小說集《漂移的崖岸》的後記說,雖知不應把帶有個人經歷影子的小說看作事實的反映,但他不能制止自己相信,《紅格子酒舖》裏的幾位女主角,是以辛其氏和她的幾位摯友為原型,故認為此書是「嘔出心血乃爾」。重讀《紅格子酒舖》確實也有此感覺。辛其氏雅淡地呈現幾個主角數十年間的際遇與變化,如實道出生活的繽紛與失落,以及那一點點無可奈何。世界潮流在變,人當然易受其影響;書中角色如是,寫書的人何嘗不是。能在變化萬千的寫作潮流之中,不為追趕誰人,而以一套不算起眼的方式密密襯色縫織七八載,為這地方留下一卷值得他日敞開重看的長布,我想,這就是莊重。



《明報.星期日生活》 二0一三年十一月十七日